冬季護肛先防痔疮
坐在便池上排便,突然感到肛門一陣劇痛,手紙上還能擦出絲絲血跡,這種痛苦隨著冬天的來臨日益增多。不少人到醫院肛腸或胃腸外科求診,發現醫生在做肛門檢查之余,還會詢問有沒有便秘以及肛門的清洗是否不經常的問題。“好像真的有這麼回事!”患者的回答大多是肯定的。
專家指出,肛門疾患以痔瘡、肛裂、肛瘺最常見。除了肛瘺是因為日常清潔不好,細菌入侵後感染導致,痔瘡和肛裂均與便秘有關。現在正值冬季,是容易發生便秘的季節,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但肚子不舒服,肛門也可能跟著出問題。“尤其平常就有長期便秘的人,更要積極應對和治療”。
防便秘從糾正生活習慣開始
預防痔瘡和肛裂的關鍵是解決便秘。秋冬氣候乾燥,尤其伴隨冬天寒冷空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戶外活動減少,飲水量下降,蔬菜、水果比不上肉食等高熱量食物的吸引力,就連吃也喜歡“打邊爐”。總這麼下去,不便秘才怪。
周軍說,大多數時候,可以通過糾正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改善便秘。飲水是防止便秘最有效而廉價的方法。按成年人的生理需要,每天攝入的液體量應達到2000—3000毫升,這在氣候乾燥時顯得格外的重要。飲用的可以是白開水、淡鹽水、蜂蜜泡水和飯前飯後的湯水,不宜過多飲用濃茶或含咖啡的飲料。因茶葉中的鞣酸可收斂大便,而咖啡則有利尿、加速水分丟失的作用。另外,宜多進食一些粗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甘薯、麥片等,有軟化大便、增加排糞量的作用。還要適當加強運動,促進結腸蠕動。
在飲食、運動調節的同時,最好養成早晨起床或早餐後排便的良好排便習慣。每次排便時間不宜太長,更不宜在排便時抽煙、看報紙或做其他事。正常情況下每天排便一次為好,若每兩天排便一次也不要有負擔。只要排便時間比較規律,不用刻意要求每天一次的標準。
肛門疾患多與便秘有關
嚴重痔瘡和肛裂均會引起排便疼痛,特別是肛裂疼痛劇烈,排便時有像撕裂或刀割樣的劇痛,嚴重者疼痛可持續數小時。患者因懼怕疼痛常常不敢排便或強忍排便,結果大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又會進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惡性循環。
長期頑固性便秘要對症治療
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能糾正的便秘,通常不是太嚴重,也不需要過多的干預。如果注意喝水、吃蔬菜水果、運動,便秘的狀況也不見好轉,患者仍然深受困擾,就需要到醫院找病因了。
周軍說,屬於疾病意義的便秘主要有兩種:一是結腸傳輸功能出現障礙,患者往往很長時間都沒有便意,以老年人多見,與器官衰退有關,有些中青年女性也會因精神因素患上此病;二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很想排便,但在便池上急得滿頭大汗也解不出,多見於經產婦,由於直腸部分脫垂、陰道膨出、盆底肌肉鬆弛,導致盆底肌肉協調功能變差所致。
“從季節來看,這段時間慢傳輸性便秘的發病率會比較高。”周軍說,除了生活方式的預防,長期便秘者還需儘快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配合藥物輔助治療。不過有的患者吃瀉藥也解決不了,像“果導片”之類的瀉藥吃多了反倒會導致結腸耐受,吃藥越多效果卻越差,醫生建議便秘患者在應用該類輔助性藥物時,最好改成乳果糖緩瀉藥一類的潤滑劑較為安全,適當亦可結合腸道活菌類製劑改善腸道蠕動功能,這樣既能通便又不會產生藥物依賴的副作用。部分長期便秘非常嚴重者,藥物輔助已經于事無補,甚至定期門診灌腸亦解決不了,這種情況下則需要在結直腸外科醫生指導下接受手術治療,早日根除結直腸和肛門疾患。
醫生還提醒,“便秘有可能不僅僅是便秘”,“痔瘡亦可能根本不是痔瘡”。周軍說:“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見到很多早期症狀僅為便秘,後期出現腸梗阻,就診腸鏡檢查才確診為結腸癌或直腸癌的病例。還有很多患者長期以為自己僅為痔瘡,隨便自行購買藥物對症處理,但最後就醫時卻發現為直腸癌”。腸道疾患的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結腸多發息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道克羅恩病甚至結直腸癌均可能會以便秘等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為主要的早期表現。
大便秘結時,肚子不舒服還是其次,最遭罪的就是肛門。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胃腸外科周軍博士介紹,在常見的三種肛門疾患中,與便秘關係密切的就有兩種,即痔瘡和肛裂。
便秘時,由於乾燥糞便壓迫直腸,且排便時間過長,並用力屏氣排便,以致腹壓增高,從而引起直腸肛門靜脈回流受阻,久而久之則容易生痔瘡。表現為:便時鮮血滴瀝,嚴重者便後肛門口有圓形或橢圓形腫物突出,肛門墜脹,影響工作和生活。肛裂則是因便秘後排便用力過猛,糞塊擦損肛管粘膜致肛管粘膜全層裂開,形成急、慢性潰瘍所致。肛裂的裂口大多發生在肛門前、後正中部位,排便時疼痛明顯,便後少量出血亦很常見。初期肛裂若經久不愈,傷口反復撕裂,創面下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疤痕,皮膚科即會演變成慢性肛裂,反復發作,患者非常痛苦。
留言列表